- 睡眠启动和维持的核团被发现
来源:健康报网
2018年05月07日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黄志力教授、杨素荣副教授科研团队,运用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解析系统,揭示了睡眠调控奥秘。该研究对临床治疗神经功能异常的失眠症和改善情感性疾病睡眠障碍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治疗靶点。近日,《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杂志(《PLOS Biology》)在线发表了该重要成果。
黄志力表示,神经精神疾患常伴有严重的睡眠紊乱,这与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寻找脑内多巴胺活性调控机制(发现睡眠调控奥秘)一直是急须解决的科学问题。
上述研究发现,新鉴定的由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组成的脑干结构“吻内侧被盖核”(RMTg),向中脑多巴能神经元有广泛的纤维投射,该处神经元具有生理性睡眠促进作用,并参与了睡眠内稳态的调控。
该研究团队运用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解析系统,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激活大鼠“吻内侧被盖核”神经元后发现,动物睡眠总量明显增加,睡眠深度提高,反之,如毁损“吻内侧被盖核”神经元或抑制其活性,动物睡眠量及睡眠深度会降低。而“吻内侧被盖核”被毁损的动物,在强制觉醒后的睡眠反弹期,其睡眠深度会变浅。此证实“吻内侧被盖核”是睡眠内稳态调控的重要基础。
进一步研究显示,如“吻内侧被盖核”活性增高,会释放γ-氨基丁酸,抑制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从而促进睡眠(在动物体内,γ-氨基丁酸几乎只存在于神经组织中,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多种代谢活动,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如“吻内侧被盖核”活性降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会失去抑制,活性增加,从而诱发觉醒。
该研究证实,“吻内侧被盖核”是睡眠启动和维持不可或缺的核团,也是脑内多巴胺系统的重要“刹车”。
- ·相关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