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理论视野中的10大热点
2017年,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全球看,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走到发展演变的重要关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大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中国梦的十三亿践行者由此激发满满的信心和超强的动力。这里谨从我国理论学术界关心和热议较多的话题中选取十个方面,略作梳理和概述,以期为读者展现当今中国发展及世界变化的状态与趋势。
人工智能:中国抢先布局,有望与美国并驾齐驱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
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改变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一是成为新竞争力的来源,使采用该技术的企业能够获得竞争壁垒进而收获超额价值;二是通过加快数据传播的效率、提炼信息的内涵以及降低信息不对称,使采用该技术的企业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获得更多的差价。人工智能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诸如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涉及的安全、伦理和监管方面的问题。未来受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将是制造业、教育、医疗和金融。
学者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各国纷纷加紧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以抢占未来竞争的高地,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研究人类大脑原理,从中获得启示而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很多优势:首先,中国拥有庞大而活跃的市场,其规模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其次,与西方高福利国家相比,中国人民拥有“白+黑”“5+2”的勤劳品质;再次,中国科研队伍强大、研究水平较高;最后,中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人工智能研发基础,走在世界前列。随着以上优势的发挥,中国有很大可能与美国在人工智能时代并驾齐驱。
脱贫攻坚战: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3月至9月,全国各地统一开展建档立卡动态调整,把符合标准的贫困人口以及返贫人口全部纳入。
学者强调,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增加获得感,而且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学者指出,脱贫攻坚战在具体实践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硬骨头”还没有完全精准瞄准;二是工作中仍存在不严不实不精准问题,主要表现是脱贫计划脱离实际,有的地方把脱贫工作“数字化”“文件化”“会议化”“表格化”,有的甚至在考核评估中弄虚作假;三是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有的地方为图省事、赶进度,大包大揽、送钱送物,“干部干、群众看”,造成养懒汉现象。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作出政策回应。
学者建议,进一步瞄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因病致贫贫困户,加大对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支持力度。抓好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纠正不严不实不精准的问题,特别要纠正形式主义,严防弄虚作假。通过教育培训等措施,增强基层扶贫干部“绣花”能力,提高贫困识别、帮扶、退出精准度,切实做到十九大报告要求的“脱真贫、真脱贫”。
雄安新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千年大计
4月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学者认为,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较理想的集中承接地。从地理位置看,它与北京、天津正好形成等边三角形,可以与周边几个大城市形成半小时通勤圈。新区地处华北平原和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此外,新区所涉及的三县人口密度低、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如同一张白纸,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是从实际出发,经过科学研究、反复比较、严格论证后做出的现实选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学者指出,建设雄安新区的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围绕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有目的、有选择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三是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解决好职住平衡问题;四是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把可持续性贯彻落实到规划建设的全成员、全要素、全过程中去。中央对雄安新区的定位强调“创新发展”,要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创新发展既是雄安新区的核心任务,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破解“修昔底德陷阱”指明人间正道
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提出,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厦门宣言中号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更加光明的未来。12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
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思想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是通过共同挑战、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把世界各国团结在一起,是国与国之间以共同利益为最大公约数化解矛盾、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随着中国外交实践的丰富而不断深化和凝练,涵盖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个层面,强调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蓝图,而且着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用实际行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学者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破解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指明了人间正道。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沉溺于过时的国际秩序,用历史上的只言片语预测中美关系难以跨越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对中国发展充满疑虑。这是错误的,也是没有必要的。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向国际社会有力证明,中美关系并不存在所谓的“陷阱”,合作共赢才是大国相处之道。
十九大:进入新时代,形成新思想,提出新方略,开启新征程
10月18日至24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十九大确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并将其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这次大会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热议。
学者指出,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思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新方略——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学者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提纲挈领地点明了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概括为“十四个坚持”, 既是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思想的实践要求。
学者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的是由较低层级供需矛盾向中高层级供需矛盾的转变,从“数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优质不足型”供需矛盾转变。我国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突出体现在农村,因此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显然是非常必要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户在中国社会中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失。
国外学者认为,十九大是中国共产党一次具有“全球意义”的代表大会,影响着世界,中国将全球发展与内部发展联系起来,将变成拉动世界经济的“牵引船”。十九大报告不仅是中共的行动纲领,也应成为国际社会改革发展和反腐的“参考书”,值得世界各国仔细揣摩学习。人民总是被放在第一位,这一点在报告中体现得非常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威信源自始终坚持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国家和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任务,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监察体制改革:确立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创制之举
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
学者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基于试点工作在北京市、山西省和浙江省稳步推进的实践成效上作出的重要决定。监察体制改革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深刻改革,涉及政治权力、政治体制、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从政治权力看,改革前,行政监察机关隶属于各级人民政府、履行行政监察职能,主要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改革后,监察机关从人民政府中分离出来,专司国家监察职责。从政治体制看,监察委员会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同级党委、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纪委监委负责,必将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路径,使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机关既分工负责又协作配合的制度更加完备。从政治关系看,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有利于强化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充分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确立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创制之举,监察委员会实质上就是反腐败工作机构,和纪委合署办公,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监督权,是政治机关,不是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学者强调,监察委员会也应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首先是自我监督,通过监察权行使过程中的实体和程序规范实施监督,比如监察法规定留置时长,要求留置期间全程录音录像,且监察委内部设有监督机构等;其次,监察委员会与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是加强权力监督的重要方式;再次是来自人大的监督;最后,社会监督也很重要。
美丽中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革命
11月2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12月5日,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学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我们党和政府从小处着手投资公共厕所,是帮助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目标的具体做法,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提升。“厕所革命”不仅让广大游客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成为推动整个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的重要切入口,也让“美丽中国”形象深入人心。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故事证明,退化了的环境是可以被修复的,这证明了中国的环保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印证了我们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行之有效。世界开始重视中国各地正在进行的环保工作以及“美丽中国”理念,在环保领域,中国这样的大国提供了世界急需的领导力。
学者指出,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把“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报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心在和谐,核心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通过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国民经济的绿色化。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更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场绿色革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此,要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产业生态化改造,开辟生态产业的新路径,将绿色生态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广泛实施生态科技项目,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要以融合发展方式,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业态。突出绿色金融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血液作用,以资本为纽带、以资产化为方法、以资本化为杠杆,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纠正“四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2017年12月4日是“八项规定”出台5周年。12月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重要指示:“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学者指出,党内存在的作风不纯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不想”的思想基础仍不够牢靠;压力传导存在逐级递减,上热中温下冷、水流不到头的现象仍然存在;不收敛不收手情况仍然存在,“四风”问题呈现隐形变异;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仍然突出,需要着力破题整治;有的制度修订完善不及时,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执行不到位。这些都说明党的作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纠正“四风”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是在新起点上的再部署、再出发,是深化作风建设的动员令,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驰而不息纠正“四风”的重要遵循。当前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把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作为治理重点,综合施策,以重点问题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推进: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三是从具体问题抓起;四是严格监督执纪问责。抓作风建设,关键在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抓“关键少数”,让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
住房制度改革: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研究部署贯彻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学者认为,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这将促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住房发展长效机制的出发点,其必经之途包括:首先要适度降低商品住房供应占整个住房供应体系比重,改变商品住房一枝独大的局面。这正是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同时也是住房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一是需要鼓励支持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新商品住房之外的住房供给渠道,如北京等地的共有产权住房实验等均属此类探索;二是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对本地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担负主体责任,同时鼓励企业、用人单位、村集体等社会各方面利用各自资源积极参与住房保障建设;三是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这需要全面推进租购房同权,立法保护租房家庭的权益,支持住房长期租赁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同时辅以相应的税收优惠和土地政策便利。其次要适度降低商品住房的金融属性。如通过坚持和改进限购、限贷等需求抑制政策,支持真实需求、控制投机炒作。限购、限贷等政策不能单纯理解为临时性市场调节手段,它们同时也是保证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的基本性政策制度。
学者指出,2018年我国将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出台更多配套政策和调控措施。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土地、住房的供给端改革,税收、信贷的配套政策改革,养老、医疗、教育等资源分配改革为着力点。同时继续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
逆全球化潮流:暴露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和困境
2017年的世界政坛,出现一股逆全球化的潮流: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月宣布美国退出TPP,6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1月、3月、9月连续颁布限制移民政策,12月通过了史上最大的税收减免法案、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英国于3月正式启动“脱欧”进程,12月与欧盟就脱欧达成初步协议;在荷兰、法国、奥地利、德国等欧洲多国举行的选举中,“反欧”“疑欧”民粹政党强势崛起。
学者认为,“逆全球化”潮流暴露了西方国家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现实以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以特朗普为代表的一批“反建制”政治家的执政纲领集中表现为强调民族主义,关注本国事务,强调本国优先。在西方很多人看来,一些人扯起保护主义的大旗,高喊反对全球化的口号,甚至到处寻找替罪羊,无端指责发展较快的国家,目的是掩盖国内经济发展和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把民众注意力从国内引向国外。这种变动,也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从未遇到过的系统性危机。“自由经济”和“民主政治”本是西方世界推动全球化所信奉和推崇的两个支柱,如今却发生了动摇。“自由经济”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两极分化,让曾经的中产阶层感到失望;“民主政治”则为少数主流精英所操控和利用,让广大民众感到厌倦和丧失信心。在民粹主义裹挟下,公投和大选被当作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困境,也表明企图“终结历史”的西方民主政治并不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唯一选择。
学者认为,从长期来看,全球化是大势,逆全球化只是现象。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发表的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表达了全球化的中国观和中国立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才是正确选择。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国际合作,也愿为国际社会贡献更多公共产品。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引领国际机制的改革和国际新规则的制定,勇于承担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大国责任。未来,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将是崛起中国对世界的新的贡献。
- ·相关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