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转移的重要节点:长征中的6次会师
长征路上的历次会师,不仅是各路红军战略转移的重要节点,也是了解长征全过程一条清晰的脉络。在历时两年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红军共有6次会师。
红6军团与红3军木黄会师
根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6军团于1934年8月7日从湘赣苏区开始西征。9月上旬,红6军团击溃敌军8个团的“追剿”,顺利渡过湘江继续西进。
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会师。在红6军团到达黔东之前,红3军已于1934年5月到达,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政权,创建了黔东苏区。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的番号。两军团共同行动时,由红2军团指挥部统一指挥。
此次会师,红6军团不仅胜利完成转移任务,而且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起到了先遣探路的作用。此时,中央红军已突围长征,红2、红6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遂向湘西发动攻势,并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连续突破敌四道封锁线后,红军损失严重。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放弃到湘西同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北部挺进。
红四方面军在取得嘉陵江战役胜利后,于1935年5月初继续向西转战,策应中央红军。在中央红军成功翻越夹金山时,红四方面军一部已攻占懋功,并前出至达维。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懋功会师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消灭红军的计划,壮大了红军的力量。
红25军与陕甘红军永坪会师
中央红军长征后,按照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25军于1934年11月离开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红25军先后进入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但发现在此创建苏区都比较困难,于是进至陕南地区,创建了鄂豫陕苏区。
1935年7月,在得知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后,为配合主力红军行动并同陕甘红军会师,红25军决定西进。
9月16日,红25军在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今永坪)同陕甘红军会师。这次会师大大加强了陕甘苏区和红军的力量,为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甘泉会师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红军实力大大增加,并在两河口会议上确定了北上川陕甘的战略方针。
1935年8月3日,红军总部制定进军甘肃南部的夏(河)洮(河)战役计划,并把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左右路军,党中央、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当右路军历时数日越过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草地,等待左路军来会合时,张国焘提出种种借口,不愿北上,并要右路军南下。
为贯彻北上方针,中共中央被迫率红1、红3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进占哈达铺。
在此,北上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11月2日,陕甘支队在甘泉地区同红15军团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一方面军恢复番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
两军会师后,立即迎击了国民党军的“围剿”,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巩固了陕甘苏区,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红军的行动。
红2、红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师
红2、红6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红军经4个月转战,于1936年3月下旬进至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孔地区。
这时,红2、红6军团接到北渡金沙江同位于甘孜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命令后,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于7月1日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会师后,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此次会师,对于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促进三大主力会师,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红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会宁、将台堡会师
红二、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后,张国焘企图拉拢红二方面军支持他的错误主张,遭到红二方面军领导人的坚决抵制。在中共中央和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力争下,两军共同北上。
1936年7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出发,途经阿坝、包座等地,越过雪山草地,8月到达甘肃南部。红四方面军于9月上旬控制了漳县、渭源、通渭等广大地区;红二方面军于9月中旬占领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等广大地区。
就在此时,张国焘又提出西渡黄河的主张,经朱德和红四方面军一些领导人的抵制和斗争,加之在兰州以西渡河困难,张国焘不得不同意继续北上。
为接应红四方面军北上,红一方面军派出部分兵力,先后占领将台堡、界石铺和会宁等地。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红二方面军由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地区向北转移,于22日到达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标志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胜利结束,使“中国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抗日联军是有了坚强的支柱了”,“全国同胞是有了团结御侮的核心了”,对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调整国内政治关系“将要起一个决定的作用”。(闫茁草、蔡琳琳、李悦 )
- ·相关导读
-